关于增强我市开放带动能力的视察监督报告
漯河建省辖市以来的发展,得益于改革开放外向带动,漯河今后的发展,还将取决于改革开放外向带动。为落实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 “四三二一”工作布局,助推我市开放带动能力建设,近期,市政协成立专题视察监督组,对我市开放带动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监督,视察了市直及县区有关企业及平台,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,组织委员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基本情况
近年来,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,主动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不断解放思想、激发活力,努力把区位优势、产业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、发展优势,开放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。
招商引资成效明显。2017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.8亿美元,同比增长57.3%;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,总量居全省第5位,完成省定年目标的100.1%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40.7亿元,总量居全省第15位,同比增长7.7%,增幅居全省第13位。今年1-7月份,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.5亿美元、居全省第6位,增长19.1%、居全省第4位;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50.3亿元,增长6.3%,居全省第6位。先后招引了北大荒、安徽鸿路、华润电力、上海绿地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在我市落户。
贸易总量稳步提升。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完成52.8亿元,总量居全省第11位,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19.2%,同比增长19.2%,增幅居全省第7位。其中:出口46.9亿元,总量居全省第8位,同比增长31%,增幅居全省第2位。今年1-7月份,全市进出口总量31.2亿元,居全省第10位,增长4%,居全省第13位;其中,出口总量27.9亿元,居全省第8位,7.2%,居全省第12位;进口总量3.3亿元,居全省第16位,下降15.7%,居全省第14位。全市现有出口超5000万元以上企业23家,超2000万元以上企业33家,新增出口实绩企业22家,出口企业达149家。不断拓展国际市场,新增国际市场15个,目前有112个国家(地区)和我市建立了贸易往来。
开放平台不断完善。成立全国首个食品产业发展基金,连续举办16届食博会,影响力不断扩大。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,开展合作建园活动,规划一批“园中园”产业发展基地。建成进口肉类指定口岸,业务量全国靠前,开启国内使用火车运原集装箱冻肉产品通关的运输先例。建成智能物联港保税仓,业务增速和运营情况全省领先。与绥芬河口岸签订合作协议,漯河海关有望获批。中国(漯河)电子商务产业园获全省首批跨境电子商务孵化基地,入驻100多家跨境电商及配套企业,2017年完成交易额6648.4万美元,超出省定年目标的66.4%,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。大力推动舞阳农民画、北舞渡胡辣汤等漯河名片“走出去”,举办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、汉字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,开展外国留学生漯河行活动,不断拓展对外人文交流平台。
开放环境持续优化。对接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跟进全省“三区一群”建设等战略机遇,制定出台《漯河市支持工业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等一系列文件,形成较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。建立服务企业周例会制度,解决企业发展难题。“放管服”改革纵深推进,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实行“一窗受理”,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省首家通过国家三星认证,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“进一个门,办所有事”。积极对接河南自贸区,率先获批先行先试建设漯河协同发展区,新的对外开放体系初步建立。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虽然我市开放带动能力逐步增强,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,主要是:
(一)思想不够解放。与建市之初、特别是试办内陆特区时期相比,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、干事创业激情有所退化。部分干部群众小农意识较浓,思想封闭保守,开放意识不强;精神状态欠佳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缺少争创一流的干劲;习惯于听招呼、守规矩,唯书唯上,凡事找依据,等上面、看外边,文件没说的不敢说,外地没干的不敢干,缺乏敢改、敢闯、敢试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;满足于四平八稳,不愿走出去,更不善于引进来,缺乏以开放带改革,以开放求发展的紧迫感。
(二)制约因素较多。制约我市对外开放的因素依然很多,漯河海关自2004年申报,至今没有建成。建成的口岸功能单一、通关能力不足;肉类口岸业务拓展缓慢,双汇等企业选择在青岛、芜湖、郑州等沿海口岸和有补贴政策的内陆口岸进口肉类产品,这也是我市进口额徘徊不前甚至下降的主要原因;智能物联港保税仓运营成本较高,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。企业用气不同程度存在困难,影响企业生产经营。土地等要素供应价格偏高,例如,工业用地挂牌价格23万元∕亩,高于同是食品工业高度集中的汉川市和仙桃市的15万元∕亩;我市工业用水、用电、用气价格远高于同类城市汉川、仙桃、渭南、韩城等地市,增加了企业负担。
(三)规划引领不够。缺少食品工业的科技研发中心、缺乏对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,忽视对园区产业特色和长期竞争力的培育,没有形成完整体系,各产业园区结构趋同,定位模糊,互补性不强,为大项目“你争我抢”。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配套不够完善,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规模产业集群,对外来企业吸引力不大;文化旅游、健康养老、现代农业等有发展潜力的产业,引导培育还不够。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把握不够,招商引资的精准度不够。
(四)竞争优势不强。对企业重管理轻服务,诚信环境、文化环境、法治环境不优,有的单位和部门,对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,个别单位和部门工作效率低下,行政服务大厅等窗口人员素质急需加强,开门招商、关门损商现象仍然存在,影响漯河对外开放形象,影响外来投资与项目落地。缺乏体现中国食品名城形象和实力的综合性平台,外界通常只知道双汇,不知道漯河。用工难、用工荒不同程度存在;在企业从事研发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足3%,低于全国7%的平均水平;在新一轮的人才大战中,与西安、郑州、武汉等城市放松落户限制、提供住房生活补贴,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政策相比,我市明显存在不足,人才流失现象严重。招商引资人员后顾之忧亟待解决,政策连续性不强,制约我市对外开放水平。在外地调研时发现,不少先进经验都是从我市学习借鉴而来,他们长期坚持下来取得了成功,而我市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。
三、增强我市开放带动能力的对策建议
漯河作为曾经的“内陆特区”,以思想解放领先,改革开放超前闻名省内外。实现漯河新时代发展的宏伟目标,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,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。
(一)坚持解放思想,释放开放活力。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,在全市开展一次思想解放大讨论,教育引导全市上下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,勇于突破阻碍工作推进的条条框框,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,切实增强创新意识,保持强烈创新欲望,以新的理念、新的思路、新的举措解决新时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、新问题。以开放的意识、开放的视野、开放的胸襟,牢固树立大开放、大发展理念,着力营造开放氛围,唱响开放主旋律,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,提升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,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。抓好人这一最主要因素,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,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,研究吃透上级精神,加强对上和对外的对接力度,切实把“为担当者担当,为负责者负责”要求落到实处。
(二)着力顶层设计,集聚开放合力。搞好顶层设计。出台《漯河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规划》,围绕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“四三二一”工作布局和市委“出彩河南 浓彩漯河”目标及“四城共建”部署,深化改革开放,聚焦我市对外开放大平台、大口岸、大环境、大产业等主要问题,聘请专家学者,加强分析研究,提出针对性、操作性强的应对举措。优化招商政策。出台《招商引资市场化改革意见》,打破常规,与沿海发达地区商会协作开展专业招商;制定产业发展规划,围绕产业链部署招商链,绘制产业链条图谱,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扶持政策;开展驻地招商、以商招商、网络招商等,不断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。按照“一业一策”要求,量身定做有利于企业加快发展的特惠政策,支持和鼓励企业在我市开展进出口业务,重点促进双汇进出口业务回归。借鉴浙江“亩均论英雄”、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等经验,完善绩效考核办法。出台《漯河市商务接待实施办法》,为招商引资人员松绑、撑腰,解除后顾之忧。注重产业招商。突出食品产业主导地位,吸引食品名企名牌在我市扎堆落户,集聚发展。制定相关优惠政策,重点瞄准国内外500强、行业前10强及知名品牌,在我市设立总部、研发中心、采购中心、结算中心、分拨中心等功能性机构,鼓励大型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融合发展,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。加快培育装备制造、盐化工、生物医药、现代物流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,以产业园区为载体,积极引进境内外新兴产业龙头企业,致力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盐化工基地和豫中南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。注重引进新业态、新模式,扶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,开展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,推动互联网、物联网与漯河产业深度融合,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,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,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食品电商基地。借鉴陕西渭南中国酵素城经验,探索与高校合作新模式,提高食品产业附加值。
(三)完善要素保障,注入开放动力。推进资源整合。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,保证项目基本要素供给。探索土地招商新路子,加强对企业闲置资产的清查和重组,以存量引增量,对老企业采取增资扩股、腾笼换鸟、收购兼并、合作经营等二次招商模式;对新招引企业采取楼宇经济、现代服务业和注册总部经济等无地招商模式;协商收回闲置的成片建设用地,重新对外招商。制定相关优惠政策,降低企业用水电气等经营成本。提供人才保障。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引进计划,落实好《漯河市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暂行办法》等政策,有计划地引进外贸、跨境电商、资本运作等我市急需的实用型人才,做好后续服务保障工作,确保人才引得来、留得住、用得好;加快政府职能转变,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开,为各类人才松绑,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;出台优惠政策,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漯河落户,破解企业用工难题,为漯河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支撑。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,切实提高能力素质;支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、漯河食品学院等院校围绕产业发展,为漯河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;通过招引、培训等,大力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队伍。完善平台建设。加快推进河南自贸区漯河协同发展区建设,全面提升投资便利化、贸易自由化、监管法制化水平。复制河南、青岛等自贸区通关便利经验,加强对接,优化模式,简化手续。加快推进漯河海关申报,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,争取建设漯河铁路口岸、国际冷链集疏中心,开通直达欧洲的冷链班列。探索市场化主体参与的直管、托管、代管和共建模式,鼓励与境外资本合作建园。加快推进园区调规扩园、优化布局,推动口岸功能、物流配套等叠加,走错位式、细分化、内涵式发展之路。
(四)优化营商环境,增强开放引力。提供高效服务。牢固树立为企业发展负责的理念,树立服务好“双汇”等重点企业就是最大的招商引资的观念,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体系,坚持服务企业周例会制度,对于双汇等龙头企业,借鉴安徽芜湖服务重点企业的经验,主要领导定期走访联系;借鉴“最多跑一趟”“一趟都不跑”经验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做到“一次不用跑,三天全办好”,在全市营造亲商、安商、助商、敬商的营商环境,切实提升开放招商承载力、吸引力和影响力。推介漯河形象。深化对外人文交流,提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频次、规模和层次,让漯河更多本土文化、民间艺术走出国门。加快漯河新时代“四城同建”步伐,在突出产业发展的同时,围绕“字”和“水”,充分挖掘我市人文资源,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,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。深入推进“中华汉字文化名城”建设,努力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。完善服务平台。改进食博会管理方式,发挥行业组织作用,搭建行业联盟平台,实现抱团发展,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。支持双汇等企业在境内外设立展示贸易平台。建立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,为我市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供便利。发展商会类行业协会平台,积极发挥作用;建立政府资助重点外向型商(协)会发展和购买服务机制,引导漯河异地商会和漯商参与合作共建。
政协漯河市委员会
2018年9月17日